人才新政要有诚意 不能沦为楼市接盘政策 原文摘自:互聯網 更新日期:2019-01-15 8月3日,上海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公布了《2018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尽管标准分仍为72分,但今年的政策中新增加了这样一条规定:北大清华本科毕业生可直接落户上海。 有评论指出:“单单以北大、清华本科生为试点对象,即便今后可以直接落户的高校毕业生范围不断扩大,它仍然刺激着人们对关于‘一考定终身’等高考弊端的敏感神经。” 上海这项毕业生落户新政以一种既直接、又“市恩”的施政态度,挑战了有关户籍和教育等重要领域中最具痛感的部分。同样是大学本科学历,为什么只有北大、清华?有人问:可想过沪上名校复旦、交大的学生的感受吗?这是学历歧视、户籍歧视还是地域歧视?表面上看起来都是,但是实质上似乎又都不是。所以说:“歧视点”其实最后落到具体的大学。即使是诠释力极强的中文,好像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来形容它,只能杜撰一个专用的新名词——“非北大、清华歧视”。 显而易见,这个“歧视”是逆潮流而行的。即使是教育部门,近年出台的“双一流”政策,也给人这样的印象:很多大学即使没挤进“一流大学”的行列,也还是可以建设一流学科的。反过来说,这也意味着,即使是“一流大学”也并非所有学科都是一流的,北大、清华当然也不例外。无疑,这是一种教育领域的进步。 本文开头就提到,“非北大、清华歧视”的本质就是不合时宜的“一考定终身”。上海有关政府部门的政策逻辑大概是这样的:因为北大、清华是中国公认的名校,所以其本科毕业生天然就是优秀的,可以享有一定的落户优先权。表面看来,他们用于衡量本科毕业生质量的标准,似乎是北大、清华的“本科毕业”。到百度上查阅:北大、清华的常年招生数大约是7000多人,而到毕业时基本上还是这个数,由此推理,中途有变化的毕竟是极少数。因此,上海落户新政的标准在时间上其实还应前移,应该是4年前高考被北大、清华录取时就决定了。 今年高考时,央视记者采访,问考生紧张不紧张?考生回答不紧张。记者问为什么?考生回答说,现在的选择多了,高考即使考得不理想,也还有很多其他的路可走。当时的感觉,就是现在的青年学子很幸福,毕竟不是面前只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了。不过,落户新政的衡量标准实际上又是高考的分数了,部分毕业生可能还要加上一点被北大、清华录取的运气。 不过,上海也表示,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直接落户的绿色通道政策。“符合基本申报条件”仍待进一步明确,试点初期应该会比较谨慎,拭目以待。 当前,人才的争夺被视为对未来的争夺,很多大中城市都专门为此出台了新的政策,致使上上下下都呈现出一片“抢人”的态势和氛围。另一方面,与美国的贸易战居然使美国的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办厂了。从网上看到:美国的电动车及新能源公司特斯拉落户上海,刚落地便用3倍的高薪从上汽挖人。这可能使本来笃悠悠置身度外的上海也不淡定了,于是出台新政。 根据《2017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去年北大所有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包括本科、硕士、博士)中,选择上海工作的毕业生仅占2.77%,共67人。留京的毕业生超过1000人,占比超过4成,到杭州市、广州市就业的北大毕业生也超过100人,成都也吸纳了79名北大毕业生,均多于上海。 另外,《清华大学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仅4.1%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奔赴上海,而同样的数据,广东占35.4%,浙江占近8%。同时,相比本科生,清华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更愿意去上海发展,分别有13.1%的硕士、9.7%的博士到上海就业。 因此,如果要吸引人才,那么人才新政要有足够的诚意才行,光给北大、清华应届毕业生以落户绿色通道前景恐怕并不乐观。 |
上海市黃浦區建國中路8號8號橋8號樓8208-8218單元 電話:+8621 6321 6500 / 5465 6725
直線:+8621 5465 7135 / 手機:13501909682 郝小姐
版權所有 思彼思營銷策劃(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