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项目难做,而且越来越难做!
各位大神绞尽脑汁,进行着各种努力,包括场景创新和业态创新。
场景创新
场景lP打造,似乎是形式创新大家最为热爱的,例如长宁来福士以圣玛利亚女中、景观钟楼等上海租界殖民文化的文艺浪漫lP,例如杭州来福士的“红酒瓶”外立面造型,例如深圳的彭成DDMmall,在商场中庭创新打造的巨型仿真树场景......
毫无疑问,视觉体验是创新者们尤其关注的一个要点。毕竟在人所获得的感官信息中,视觉占83%。抓住了视觉,就意味着抓住了重点。这毕竟是颜值的时代。
抓大放小,对于擅长于战略思考同时懒得进行细节耕耘的中国人来说,抓住了83%,就已经符合2080法则。
而且,形式创新也向来被今天的中国人所重视。虽然花的银子多了一些,但潜意识中我们自己清楚,这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在中国,搞设计的总是比搞运营的吃香,挣钱多而且快,一劳永逸,不用像个日本主妇一样永无休止地干着零零碎碎的杂事。
业态创新
业态lP打造,虽然也是形式创新的范畴,但多少包含一定内容创新的内容。既然涉及到内容,事情就比较麻烦和罗嗦,但招商总比运营管理展现出一劳永逸和挣大钱、挣快钱的特征,而且主要还是形式创新,比较容易抓的住人的眼球。
业态创新的核心依然是在体验上做足功夫。场景创新抓的是视觉体验,那么业态创新,抓的就是体验业态。说白了,就是做消费者玩的那种业态。
于是,电影体验空间、迷你KTV、IP体验、VR体验等热潮延续,屋顶球场、艺术主题乐园、射箭馆、卡丁车俱乐部、室内运动馆、室内冲浪、室内攀岩等体验形态不断出现,机器人实验室、各类艺术空间等新型业态也在购物中心流行。
体验消费
体验消费,没错,这是商业地产项目解困的手法。其实不仅如此,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形态,就是体验经济。
人认识世界并与世界交互,有三个主要形式,即体验、经验和先验。经验判断和先验判断是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而体验则由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体感等感官获得信息,并激发情绪、联想等感性认识。
体验日益展现为一种经济形态,简单的说吧,消费已经不仅满足吃饱、保暖、睡眠、交通等功能性需要,消费过程已经成为一种审美行为。
既然体验已经成为一种经济形态,那么我们就要搞清楚,体验价值是什么?
一个洋娃娃,成本也许只有几十元,其交换价值也许也只有几十元或者一百元,这在商场里面常常可以看到。但芭比娃娃为什么在特定条件下售价可以达到一千元?这是因为特定话题例如一部动画片构成了儿童极其强烈的体验需求。
体验业态的经济特征是什么?投资大、运营成本高、毛利率低,坪效低,就其本身,能够产生多大的交换价值?
在美国,1美元的电影票房,能引发200美元的消费。换句话说,体验业态能激发出巨大的消费价值,这才是体验价值!在我们的购物中心里,2000万元的影院票房能引发40亿元的消费吗?这就是体验价值,如果没有做到,说明我们的体验经济没有做到位。
体验经济的内核
体验经济的内核,是内容,而形式是次要的。
体验是审美行为,与其它行为产生疲劳的程度和速度相比,审美疲劳是最为强烈而且是快速的。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所有人,男人、女人和孩子。
任何形式的创新,周期长,投资大,都无法跟上审美疲劳的速度。只有内容的创新,才是生命力的源泉。
一个VR,一个新奇特的场景,消费者来个一两次,产生审美疲劳,就不会再来。而电影院人流不断,因为,消费者看的不是电影场馆,大家看的是电影。
所以,做体验经济,内容为王!内容为王!内容为王!重要的事说三遍。
设计和运营,产品和服务
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和运营,无外乎就是定位、设计、招商和运营这几个环节。
在项目的实际运作中,定位往往是最离谱的。既然是要做内容,定位的依据应该来源于运营。但是,几乎所有,商业项目都是最后组建运营团队,没有内容策划和服务策划作为依据的定位研究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就聘请一些靠卖点子的江湖游医来做定位研究。而这些江湖游医都极其聪明,一会一个创意会横空出世,只是这些游医们几乎都没有机会耐着性子干过几年摸爬滚打,吃力不讨好的运营服务的活儿。
至于设计、招商、运营后面几个环节的活儿,大致是这么个逻辑:
——设计的最牛叉,你招商的,就按我设计出来的成果去招商。招不到?那是你招商的无能!
——招商的第二牛叉,你运营的,就把我招进来的品牌给养活。养不活?那是你运营的无能!
这个逻辑,反映了重设计轻运营、重产品轻服务的一种思想方法。
拿什么拯救商业地产项目
拿什么拯救商业地产项目?还是要从商业项目的运营逻辑出发,以内容为王,重视运营,重视服务,以内容策划和服务策划为先导,这才是拯救商业地产项目的根本之法。
记得在北京大学校友会商业地产总裁研修班授课时,一位大型商业地产企业的负责人在课余时对我讲的一句话:项目开业那一天,我感觉也许是噩梦的开始。
对她的话,我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