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中华传统文化澳门行精彩回顾之总统筹温伟文先生访谈

    更新日期:2017-01-16

《文化月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的国家级文化类核心期刊,多年来,始终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以报道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为宗旨,内容涉及文学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书画鉴赏等,是致力于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专业性国家级文化综合类媒体。30多年来,《文化月刊》本着服务文化工作大局和读者的态度,与时俱进,业已成为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


温伟文系《文化月刊》总监制,多年来,他始终怀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球共享”的梦想,用实际行动去感召、以人格魅力去驾驭,在《文化月刊》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出了突出的成绩。2016年末,即将卸任《文化月刊》总监制这一工作岗位的温伟文有了新的目标、新的规划,《文化月刊》对他进行了专访。


Q、作为《文化月刊》总监制,请您总结一下我们刊物近5年来的发展历程,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我们做出了哪些亮点?


温伟文:刊物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就是内容质量,《文化月刊》编辑部同仁始终牢记于心。近年来,编辑部紧扣时代要求,把握国内、国际两条文化发展主线,开设了特别策划、深度关注、美丽中国、文化遗产、文化产经等栏目板块。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刊物品味,以更权威的视角关注文化领域新的发展动态,《文化月刊》积极推动与行业专业单位的合作,开设了动漫天地、文化摄影与文化地图等专栏,为《文化月刊》进一步扩容文化知识含量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来源并积累了更加广泛的读者群。


近5年来,《文化月刊》在始终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对文化领域的大事、热点等进行重点采写报道,策划了近百个原创大选题。举例而言,为弘扬、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人民进一步深刻认知传统文化魅力,《文化月刊》根据节令、民俗策划报道了如《感恩思源的生命仪式》《承载着荆风楚俗的荆州端午节》《圆月下的民族情怀与诗意想象》等专题;为给读者提供一手信息与参考,《文化月刊》组织采编人员深入新闻第一线,策划出如《两会文化“好声音”》《聚焦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艺术国际行纽约站》等相关专题。我可以自豪地说,在纸媒生存压力愈来愈大的背景下,《文化月刊》并没有一味向市场妥协,我们始终坚守着传媒人的理想,在刊物内容上获得了读者的好评与同行的认可。



《文化月刊》总监制温伟文(左)于《文化月刊》系列主题笔会中与书画家亲切交流


Q、一本刊物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作者与读者的支持,我们如何拉近与这两个重要群体的距离,从而做到影响力与日俱增呢?


温伟文:《文化月刊》十分重视与各行业意见领袖的交流,先后采访了张纪中、陈方平、郭怡孮、邓晓岗、于振声等文化界知名人士,《鸡缸杯热后的文化缺失》《西山与三个法国人》《艺海多沉浮——林风眠》《从电影黄金时代票房失利看文艺片的归属》《青戏节: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等热点文章在业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在这些颇具影响力的文章出炉的过程中,《文化月刊》积累下了庞大的作者资源。同时,我们非常重视与读者的交流,建立了《文化月刊》读者群,经常对所报道过的单位进行回访,随时调整自身的不足。


面对期刊电子化这一趋势,在做好纸质版《文化月刊》的同时,我们投入了一些力量到新媒体方面,弥补了期刊时效性不足的弱点。如《文化月刊》微信公众平台,我们坚持每天推送内容,涵盖重大文化事件,或者与当天同期的历史文化事件或文化现象;会展新闻,包括展讯、相关文化会议预告等;书画艺术品鉴赏;文化金融产业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保护等等,在业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此外,近年来,《文化月刊》的发行工作逐步侧重于多元化,既有龙源、知网等网络阵地,又面向实体书店进行销售,还开辟了南方航空贵宾厅等展示渠道,在市场覆盖方面显著提高。


Q、广告、发行、活动是刊物经营的三驾马车,请您为读者介绍一下近年来,《文化月刊》举办了哪些品牌活动,取得了哪些成绩?是否有公益性的活动?


温伟文:随着时代变迁与科技的飞速进步,传统媒体确实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但这并不是《文化月刊》妥协于市场的理由,近年来,我们举办的活动大都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如我们主办的“非遗知识竞赛”不仅具有校园非遗知识普及一个目的,我们连续在《文化月刊》上刊登了多期非遗知识试题,后请专家进行现场评讲,取得了广受业内尊重的社会效益。


当然,我们也举办了一些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大型品牌活动,举例而言,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彰显中华文化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由文化月刊社及中文华语(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经典与风范——当代值得关注的艺术家邀请展”已成为《文化月刊》的一项品牌活动,已分别于国家大剧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华世纪坛连续举办四届。该品牌活动以时代精神与创新意识为主线,从艺术价值和市场潜质双重角度考量,特邀当代具有独到学术观点和创新思维的艺术家参展,鼎力呈现出当代值得关注的艺术家风采,较为全面地体现了近年来中国在美术创作方面的新探索和新成果,也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品收藏投资机构及个人提供出权威、全新的专业信息和参考依据。4年下来,这一品牌在行业内具备了很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亦唤起了广大观众对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深切感动和强烈共鸣。



中华传统文化澳门行总统筹温伟文(左二)、策展人黄绍忠(右一)与该活动主礼嘉宾于会场留影


Q、作为文化领域资深从业者,您还策划了哪些国内、国际间的大型文化交流项目?


温伟文:2016年12月20日,中华传统文化澳门行作为对澳门回归十七周年庆典日的献礼,于澳门威尼斯人酒店金光会展中心盛大开幕,这一活动是我及我的团队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号召,配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而倾力打造的精品力作。中华传统文化澳门行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华传统文化澳门行组委会、中文华语(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为与世界各国建立文化交流合作而搭建的宏伟国际平台。今年9月,我将这一品牌活动的主题命名为“优秀文化 全球共享”,在这一主题下,我们为澳门观众带来了造型多样、工艺精湛的各类清代宗教祭祀、礼佛用品;反应我国封建社会纺织手工业最高峰的清代织绣服饰;集历代手工艺制作之大成的清代珠宝首饰及蕴含深厚时代特色,反映当时人们审美意趣的各类清廷日常生活用具及各类珠宝首饰、唐卡、钟表等艺术品;还有开创淡墨泼色山水流派,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发展的杰出艺术家——百年巨匠张大千的书画作品等等,可以说,本次入选的展品,大都属于传世的近代工艺美术品,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容忽视,且具有文化传承意义,为广大藏友提供了进一步收藏、研究、展示的物质基础,令澳门观众大饱眼福。 


我对这个活动的设计绝不仅仅是一项展览活动这么简单,它应该是为与世界各国建立文化交流合作而搭建的国际平台,因此,在本次澳门行中,我们举办了各种丰富的文化艺术主题论坛,并于开幕式及论坛活动期间,在观众的见证下促成了多项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约落地。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还促进了文化商品贸易,促成了一些国内参展商与观众签订的百万订单,可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总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澳门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国际行的首站为这一品牌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2017年,中华传统文化国际行系列活动将根据计划,赴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香港等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巡展,继续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做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最后,感谢你对我的采访,感谢《文化月刊》的忠实读者多年来对《文化月刊》的支持与陪伴,让我们风雨同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球共享而努力。

Copyright 2008-2016 SPACE. all right reserved.滬ICP備11011639號

上海市黃浦區建國中路8號8號橋8號樓8208-8218單元  電話:+8621 6321 6500 / 5465 6725
直線:+8621 5465 7135  /  手機:13501909682 郝小姐
版權所有 思彼思營銷策劃(上海)有限公司